
领创激光深度透析:万瓦切割机市场阶段性回调,未来智能化趋势不变
时值四月,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渐入尾声,但国外形势依然严峻。为帮助意大利渡过难关,中国目前已援助意大利三批医疗物资,并派出防疫专家协助意大利抗击疫情,不少国内企业也纷纷向意大利施以援手。其中,与意大利Prima Power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的领创激光也于3月中旬向意大利运送了30多箱贴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标签的欧标KN95口罩,以帮助合作伙伴渡过这段艰难时刻。
实际上这场疫情也给领创激光带来较大影响,原计划2月2日复工的昆山、沧州两大基地,按政府要求延期至2月17日正式复工。领创激光董事长陈智宏表示:“从复工到现在,我们对疫情的控制是比较有信心的,因为中国政府对整个疫情的控制能力和措施都非常及时到位。我们的生产节奏,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都已恢复正常,但客户的信心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恢复。”
出厂平均功率进一步下行 万瓦市场需求阶段性回调
对企业而言,疫情导致订单量的下降几乎是必然结果,此外加工行业的投资信心和能力也因疫情影响而有所下降。陈智宏透露说:“从一季度的销售情况来看,我们出厂设备的平均功率下降非常快。2018年我们的平均功率大约在8000-10000W之间,2019年下降到7000W,而今年一季度平均功率已经不到5000W,可以看出用户对设备的投资变得更加保守。”
陈智宏回顾了激光切割设备功率变化的历程:“2011年光纤激光器开始用于金属切割应用,那时候主要是光纤和气体之争,也就是IPG和Rofin对垒。随着光纤激光器优势逐步凸显,2014年开始成为切割应用的主流。那时候市场平均功率大概是500W左右,随后开始变成1000W、2000W、3000W。2017年万瓦激光切割机横空出世,可以说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也进一步促使行业的平均功率加速上行,到了2019年平均功率已经到了6000W,这也是现在需求最大的群体。如果没有疫情影响的话,功率上行的趋势应该会继续保持,平均功率会朝8000W发展,但现在疫情对用户投资信心造成打击,虽然总体趋势是不变的,但是需要一些时间来恢复。”
抛开疫情的因素,平均功率阶段性回调也是必然趋势。陈智宏认为:“17年万瓦设备的出现及之后快速爆发,得益于功率提高后激光设备加工效率的显著提升,切割工艺也随着功率提高而出现变革,进一步提升了客户的效益。但2019年万瓦出现了一点下降势头,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万瓦设备的客户群体并不宽广,有这方面需求的客户一般都是从事加工行业时间非常长的、对产能要求非常高的,否则他也没必要去买万瓦以上的设备。当2017年、2018年这部分客户被积压了许久的大功率需求被瞬间满足之后,自然就出现了功率回归。当然未来功率还会继续提高,但客户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简单来说,领创激光在大功率市场有着较高的认可度,但现阶段新增的客户更多需要中小功率设备,这类群体对领创的认知度不太高。面对这样的局面,领创激光将在产品结构上做出调整,着力提高中低功率设备的性价比。据OFweek激光网了解,领创激光成立于2010年,一直致力研发面向中高端市场的中高功率、中大幅面产品。如前文所提,领创激光认为当前市场竞争的主体在6000W,万瓦设备是小众市场,加上疫情造成的影响,领创将对产品的功率和幅面做出调整,进一步提升中低功率、中小幅面设备的比重。
贴牌生产带来严重同质化 要做最实惠而不做最优惠
实际上,随着激光切割机行业的门槛降低,中低功率市场出现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对此陈智宏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很多时候不是先谈产品性能,而是先谈价格,1千瓦的多少钱,2千瓦的多少钱,3千瓦的多少钱,过分依赖价格竞争就会导致厂家对降成本产生巨大需求。不少厂家发现在外面贴牌生产比自己设计、生产的成本低得多,于是大量的厂家开始贴牌,这已经成了行业潜规则。这导致一个什么现象呢?贴牌厂家的生意越来越好,但不同品牌的设备实际上却都是同一种机床,那还谈什么产品优势?大家都是一样的东西,那就只能比价格了。”
据了解,在业内耕耘时间较长的企业(包括大族、奔腾、领创、华工等),他们都有着强大的机械设计团队来保障产品的稳定性,一些老机床工作十几年依然坚固如初。但随着低质产品涌入市场,一些设备的生命周期只有2-3年,让原本的行业“变了味”,出现了类似“快消品”的营销模式。陈智宏认为:虽然随着技术发展,设备需要更新换代,但如果不停地让客户追加投资,会让客户成本变得非常高。最终设备厂家不赚钱,用户实际上也赚不到钱。因此我们针对中低功率市场的经营理念是: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提升性价比,给客户最实惠的,而不一定是最优惠的产品。”
陈智宏认为,激光切割机的设计理念主要就是在稳定和效率之间做出取舍,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确保稳定就得牺牲效率,提高效率稳定性就会降低。他表示:“现阶段中国市场普遍在追求效率,但长远来看不论是厂商还是用户,最终都会达成共识--追求稳定。因此,领创在稳定和效率之间优先考虑稳定,这涉及到客户的长期使用成本,也是客户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我们更关注。
提前进行智能化布局 与Prima Power优势互补
尽管领创激光现阶段会对产品结构做出调整,但长远来看无人化、智能化仍是不变的趋势。2018年领创激光与Prima Power达成战略合作,正是为这一趋势积蓄力量。Prima Power是意大利激光行业的翘楚,在自动化、三维加工的高端市场处于全球领先甚至是垄断的地位;而领创激光则在二维机床的机械设计和技术集成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领创激光与Prima Power的合作,一方面有助于Prima Power开展中国业务,也有助于领创产品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双方技术互补,能够针对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开发出更适合中国用户的自动化、智能化、多功能一体化产品线。陈智宏透露说:“今年下半年我们的多功能智能化产品就能和大家见面。”
成为世界智能激光领域的风向标,做世界激光产业领跑者,让激光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是领创激光的全球使命。领创激光坚信,领创激光设备将在智能化的大潮中闪耀绽放!
来源 : OFweek激光网 发布时间 : 2020-04-23
“非白三维”推出工业级手持激光三维扫描仪,用1/3价格抢占市场
机器视觉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应用技术占比最高的一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数据显示这一比例已超过40%。机器视觉的应用主要在消费级、特种级(比如军用)、工业级三大类。其中,工业视觉由于对精度、稳定性、以及业务场景适配性要求较高,加上外商长期垄断核心技术,国内上游产业链处于弱势地位,随着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工业视觉技术一直是国内厂商奋力攻克的领域。
对于国内研发商来说,拥有核心元器件、算法开发能力,成为了增强竞争力的关键。
非白三维是一家自研各类3D机器视觉传感器模组的厂商,目前主要产品有高速白光面阵扫描系统、手持激光三维扫描系统,以及工业级多线手持激光产品(MangoFree)。团队对于高精度3维重建的研究早在12年开始,并在16年开始推出工业级3维扫描设备,同时扩展出3D打印设备、医用耳模三维扫描仪产品线,其中医用类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助听市场份额第一。公司CEO表示,今年的重点在于工业级多线手持激光扫描仪(Mangofree)的市场推广。
从技术上看,相对于传统的结构光路线而言,手持激光产品有着更高的精度,更强的抗干扰性。公司基于激光多线三维扫描系统,自主研发的产品可比同行高出50-60%的效率,更高效地建立空间内的坐标系,生成三维点云数据,封装成网格数据,设备精度达480000次测量/每秒,0.02mm+0.06mm/L精度。目前与业内高端产品,如加拿大形创,精度达到了同一水平。此外,产品可以在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三维重建,比如对于黑色、反光物体不需要喷涂显影剂。
从市场上看,公司目前从汽车2-3级供应商切入,面向模具厂商,包括塑料、压铸、精加工等环节,尤其适用于曲面检测。选择从汽车行业切入的原因在于,汽车制造产业链条长,涉及到的零部件就高达2万多种,那么对应的供应商也是上万计,市场需求广阔。但实际上,该行业大部分市场份额已经被外商占领,工业视觉产业链上游以康耐视、基恩士、海克斯康等为首的巨头拥有深厚的经验及核心元器件研发能力,同时在中游集成环节联合了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已渐成垄断之势。
非白三维CEO茹方军认为,国内厂商的优势与机会在于,所研发的产品能更好地响应国内用户需求,迭代速度快。尤其对于付费能力有限的中小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是关键。目前,非白三维将工业级手持激光扫描仪市场价定位在10万元以下,是国外同类产品的1/3,比国内同类产品便宜5-10万元,以此作为价格优势来拓展市场。
此外,公司具备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能力,在鲁棒性、高精度等方面已经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实际上,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厂商的研发水平并不逊于国外巨头,比如中观软件、天远三维、先临三维等,但国内厂商作为后来者,在渠道、资金规模、市场口碑等方面与外商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厂商的之间的竞争也不只在价格层面,实际上各家的市场切入点也会有所不同,技术路线和服务上各有优势,都保持了一定的差异化。
公司目前的盈利模式为销售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年营收千万级,团队约30人。除了国内市场外,公司正在推广海外市场,包括澳洲、挪威、美国等国家。
来源 : 36氪 作者: 李念真 发布时间 : 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