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协会
首页 > 协会公告

关于批准广东工业大学为新会员的通知

附件:广东工业大学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已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总面积3348亩,拥有大学城校园及东风路、龙洞等多个校区。大学城校园突出工科特色,多个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设多个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东风路校区突出艺术创意和社工服务氛围的营造,建设设计创意园和成果展示馆。龙洞校区突出管理学与理学氛围的营造,打造环境优美、恬静怡人的花园式校园。

目前,学校共设有19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11个学科教授评审权,3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7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有工程硕士(17个领域)、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83个本科专业,自2014年起,所有本科专业均在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以来,工程学科位居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学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多模式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师资队伍建设“百人计划”、“培英育才计划”以及团队平台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等重大战略。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多人,副高级职称700多人。2011年以来,学校已引进“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百余名和2名学院院长。其中“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5人、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0人、”青年千人”教授8人、国家“优青”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广东省“领军人才”4人、广东省“珠江学者”8人、广东省“杰青”8人等,同时还聘有法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已组建并入选广东省“创新团队”4个。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证。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5000余人,本科生41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到校科研经费达到6.2亿元。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中心19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56个,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决策咨询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我校牵头组建的“广东3C电子产品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学校还建有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2014年,学校科技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学校正努力在精密装备、IC设计、工业设计、制药、软物质等领域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和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果。

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3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办学条件良好,现有计算机12956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6.5747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43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拥有藏书369.3万册、电子图书11579GB,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资源使用范围。学校从学生成才观的理念转变抓起,探索性实施了“重基础、强能力、多样性、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改革,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产学研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同时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纳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之中。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推进以“学科为主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促进学科和团队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合作平台,对接国际一流技术,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学校先后与国(境)外13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科研、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等多方位合作,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进入国际前沿,为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国际化提供良好平台。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学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交叉创新奖,以总分330分排所有参赛高校第5位,捧得全国挑战杯“优胜杯”,并获得2015年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承办权。2014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省赛中,获金奖11项,名列全省第一;在“创青春”国赛中,总分全国第6名,排名全国非985高校第1名,捧得“优胜杯”,创造了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刷新了我校参加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获奖层次和整体成绩的记录。2015年,学校承办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在大赛中荣获2项特等奖(全国仅38项)、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1项累进创新奖,以团体总分420分捧得“优胜杯”,团体总分排全国高校第二、广东高校第一,创造了我校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暨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广工大FSAE车队获得营销报告第一名、成本报告第五名、高速避障第四名、耐久赛第二名和总成绩第四名的佳绩;1名学生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学校篮球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超联赛总冠军,2011年荣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等;学生舞蹈节目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

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牢记使命、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脚踏实地、奋力前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发布时间 : 2017-11-24

关于批准五邑大学为新会员的通知

附件:五邑大学简介

五邑大学地处“中国第一侨乡”—广东省江门市,是珠江三角洲西岸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教学型地方大学。学校1985年建校,1990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1996年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199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占地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设有17个教学院(部),拥有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45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现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名牌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全国科教兴国示范基地,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基地,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等。学校面向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和台湾省招收本科生,面向国内外招收研究生。现有各类在籍学生2.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8万余人,研究生300余人。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近40%,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近80%。

学校坚持“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人才战略为强校之基,以协调发展为治校之策,以提高质量为办校之责,以创新精神为建校之魂,以服务地方为兴校之路;坚持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全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全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五邑侨乡的最高学府,学校发展成为侨乡及周边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研发的基地,文化传承的纽带,政府决策的参谋,联系海内外乡亲的桥梁”。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将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协调发展,为创建特色鲜明的广东省高水平工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发布时间 : 2017-11-24

返回顶部